湖北日報消息 (記者 嚴運濤)武漢市改造后的東湖路完全成了一條高速公路,掉頭難、過街難、輔道太窄……近期,不少讀者質疑新的東湖路設計不合理。日前,武漢市城市規劃設計院交通市政所負責人接受記者專訪釋疑。
掉頭之難
“從東湖賓館大門到梨園廣場,沒有一個掉頭的位子,到沿線單位辦事太麻煩。”網友wh-bingo發帖質疑,不在中央隔離墩開口子,非要多走幾里路繞彎,人為加大東湖路的車流量,東湖路設計是否人為制造出行難?
【回應】相比以前的東湖路,新的東湖路掉頭確實沒那么隨意。交通市政所介紹,此前,東湖路中設雙黃線,在部分單位和小區門口設虛黃線,允許車輛掉頭。此外,因路中未進行隔離,不少車輛圖方便在雙黃線違規掉頭。
改造后的東湖路則在路中設全封閉的中央隔離墩,僅在梨園和東湖賓館門前設2處掉頭處。交通市政所解釋,東湖路是依據其定位確定的規劃設計。東湖路是武漢大道和二環線的共有道路,它具有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的雙重功能。武漢道路系統中快速路十分欠缺。東湖路自身條件較好,改造成快速路后對提升武昌地區交通功能作用巨大。城市快速路的設計時速是60公里—80公里,東湖路的時速是60公里,因車速很快,按照規范必須設置全封閉中央隔離防撞墩。“東湖路沿線在梨園、黃鸝路、東湖賓館共有3個掉頭處,從設計上看能滿足掉頭需求,但因施工問題,目前東湖路掉頭集中在兩端,致使東湖路掉頭不太方便。”交通市政所介紹,待黃鸝路地下通道的兩側工程完工后,“掉頭難”將得到緩解。
堵車之憂
“黃鸝路輔道只是單向兩車道,但公交車和沿線單位車輛,甚至非機動車都擠在上面,以后會不會經常堵車?”不少讀者對東湖路的交通功能分布提出擔憂。
昨日記者在東湖路上看到,在東湖路東側,因沿線單位和小區較少,車流量也少,輔道較為暢通。在東湖路西側,因單位和小區眾多,進出車輛和公交車容易形成干擾。在一些單位門前,不少車輛直接停放在輔道上,占用一股車道,導致車輛在此匯集,造成短時滯留。
“輔道上只有兩車道,車輛隨意停放,公交車‘體量’又大,萬一有個擦碰事故,這條路就很容易堵死。”家住東亭花園小區的鄭先生認為,如果在主線上設公交專用道,輔道就不容易堵車了。
【回應】東湖路的交通功能分布是經過慎重考慮的。交通市政所介紹,通過對車流量的分析和道路設計規范、安全等綜合考慮,東湖路的主線承擔長距離出行,輔道承擔沿線到達需求。
東湖路南接水果湖、街道口、雄楚大街等區域,北連漢口、長江二橋、徐東大街區域,區間交通流量大,兩側到達車流量相對較小。東湖路西側雖然單位、小區較多,但沿線門面很少。從車道分布來看,改造前的東湖路是雙向4車道,局部6車道。改造后,輔道也是雙向4車道,對沿線單位和小區而言,車道數并沒有減少。而主線的雙向6車道相當于“多出來的”,且分流走直行車流,因此輔道應該可以滿足出行需要。
此外,東湖路主線上設公交專用道不可行。因為東湖路設計時速60公里,而公交車時速普遍在20公里-30公里,公交車走主線容易干擾主線車輛通行,影響交通安全。對輔道上的隨意停放車輛問題,交通市政所認為,交管部門需加強管理,盡量避免人為堵點。
過街之困
“東湖路中間全部封閉了,行人、非機動車過街很不方便。”在東湖路上,行人橫穿馬路的現象很常見,這讓不少人十分擔憂。
【回應】“從設計和施工進展來看,行人過街的問題已經不再困難。”交通市政所介紹,東湖路上設計了6條地下人行通道,分別位于蔡家嘴、省考試院、省美術館、楚天傳媒大廈、翠柳街、知音傳媒集團附近。目前,這些通道已基本完工,行人已經可以走地下通道過街。
作為武漢首條“城中高速”,東湖路將改變司機和行人的出行習慣。交通市政所表示,行人或司機都應以走“高速公路”的心態通行東湖路,行人須擯棄以往“岔著”過馬路的陋習,就近選擇地下通道通行;司機需改變以往到門口再轉彎的習慣,根據提示牌提早選擇“出口”,以免走冤枉路。